生肖

几千年来,在中国的历法上,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犬、亥猪十二只年兽依次轮流当值,子鼠值岁,丑牛接班,寅虎继任,卯兔候补……斗转星移,幕布一年一启一落,生肖动物也一个接一个,“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形成中华民族代代继传、家喻户晓的传统文化。从古到今,凡中华民族子孙,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有一个生肖伴随一生,终生不变。生肖已成为每个人的出生符号、生命符号之一,是每个人的吉祥物,人们赋予十二个生肖不同的象征意义,共同表达美好的祝愿和心灵的祈求。由于十二生肖具有便于数年纪岁的优点和吉祥祝福的寄托,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得以代代相传,相沿成习,虽经历朝各代和各种社会制度,至今仍盛行未变。
生肖傩舞

生肖傩舞作为一种原始图腾崇拜的遗风,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并且至今仍然活跃在中华大地上。生肖傩舞作为生肖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着先民们对于生肖崇信的悠久历史。

傩舞是一种源于原始图腾的舞蹈。傩舞中充当领舞角色的方相氏,所戴面具上有四只金光闪闪的眼睛,威武可怖。这种面具曾在安阳殷墟古墓中出土,是商代傩舞的实物材料。青海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舞蹈彩陶盆,描绘了图腾舞蹈的情景。

居住在云、贵、川三省交界处四川大凉山地区的彝族人保留了丰富而又极具历史渊源的天文学知识,这些知识与彝族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乃至星占相交缠在一起,并且日益渗入到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当地彝族的十二肖兽与汉族的基本相同,但从彝族流传至今的民俗来看,这些与生肖有关的习俗与图腾崇拜的关系远比汉族要密切得多。当地以十二兽纪日,今日是鼠日,明天即牛日;虎日赶虎街(集市),猪日赶猪街。有些地方还建十二兽神庙,每年举行祭祀活动,在肃穆庄严的气氛中跳十二兽神舞蹈。这种十二兽神的舞蹈,即为颇具影响力的生肖傩舞。

关于驱傩风俗中的十二生肖,敦煌出土的唐代文物《进夜胡词》写得非常明白:“更有十二属,亦为解凶吉。”十二属即是十二生肖。加上北宋杨彦龄在《杨公笔录》中的记载:“唐敬宗善击毽,夜艾,自捕狐狸为乐,谓之‘打夜狐’。”由此可知,唐代敦煌民间的“进夜胡”,是一种驱傩的风俗,充满了宗教般的狂热气氛。四方之鬼,“擒之不遗一”,十二属代表着方位上的、时间上的意义,也在驱傩中派上了逢凶化吉的用场。

“更有十二属,亦为解凶吉”,同《汉书》所记驱傩活动中的“十二兽有衣毛角”、“十二神追凶恶”,应该是一脉相承的,两者的共同来源,则是原始图腾崇拜。

驱傩舞蹈为什么偏偏会选中十二兽?这很可能与十二生肖之间有着某种渊源关系。换个角度来分析,大傩仪式上选中的十二兽(或十二神)很可能是为照应一年十二个月份以及十二个方位,以求月月平安、驱除四方疫鬼的。而对十二个方位的照应当然牵涉到十二支,这就自然会和十二生肖挂钩。由此可以看出,十二神兽与十二生肖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共同的来源都是原始的动物崇拜。

分布在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平武县、南坪县、文县一带的白马人(也叫白马藏人),依然保留着跳十二相舞的风俗,十二相舞面具上的图案也大都取于十二生肖。十二相舞因部族不同,面具略有差别,但具有更多的共性,各种动物基本上与十二生肖相同,有时加上大雁、孔雀、狮、象,代替鼠、兔等,这与受到佛教影响有关。跳十二相舞的目的无非是为了禳灾纳吉。白马人的驱鬼傩舞——十二相舞为图腾舞蹈的遗风。十二相舞,其实就是戴着十二种生肖动物面具的舞蹈,这也正说明了生肖与图腾的关系。

延伸阅读

生肖傩舞——中黄高台

中黄高台是流行于山西省襄汾县一带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之一,由于襄汾县境内中黄村的“高台”别具特色,所以这种表演形式就被称为“中黄高台”。其实,这种表演形式早在明代就已经形成。每逢祭神之日,艺人们分别扮演的各种神灵在吹吹打打气氛热烈的音乐伴奏下,从神庙里走出来,然后到处游走、招引,吸引街头巷尾的男女老少跟随围观。由于人多,挤来挤去看不痛快,于是有人想出办法.把各种“神”的扮演者的位置抬高,请到木板上,然后将木板抬起来。这样,观众便可以清清楚楚地观看那些“神”的表演,后来,逐渐把这种表演的内容通俗化、生活化,这就是高台的来由。高台多为十二个,不仅表现十二种属相,而且还结合属相分别分出十二场戏,如五鼠闹东京、牛郎织女、武松打虎等等。“中黄高台”实质上是富于北方民间特色以及经过历史发展演变的生肖傩舞的一种形式。

下一篇:生肖谶纬之说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