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了某种需要,将生肖文化附着于道教文化当中,两者之间相互吸收与影响,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道教的内容,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生肖文化中的神秘色彩与文化内涵。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恰恰如此,生肖文化也才能与道教融合得天衣无缝。在道教中到处都可窥见生肖文化的踪迹。
十二生肖铜羊
在成都青羊宫三清殿内有两只铜羊,其中独角的一只即为著名的十二生肖铜羊。传说这只铜羊本为南宋宰相贾似道家中所有,后几经周转移于青羊宫内。铜羊底座有铭文:“京师市上得铜羊,移往成都古道场。出关尹喜似相识,寻到华阳乐未央。”因为这只铜羊从十二中生肖动物身上各采一部分,分别为鼠耳、牛鼻、虎爪、兔背、龙角、蛇尾、马嘴、羊胡、猴颈、鸡眼、狗腹和猪臀,所以被称为“十二生肖铜羊”。据说,假如身上某一部分疼痛,只须在铜羊身上的某一部分摸一摸便会好,当然,这只是后人的穿凿附会而已。不过,自古只有骆驼占全十二生肖、大象全身十二生肖肉的说法,而青羊宫里的铜羊也集十二生肖于一身,体现了生肖文化对道教文化的影响以及道教文化包容性的特点。
二十八宿神
保存于山西晋城玉皇庙里的元代彩塑二十八宿神,堪称古代道教造像的珍品。这二十八宿神的造像有手臂间伏鼠的虚日鼠,有饲豕的室火猪,有放兔的房日兔,有驯猴的觜火猴,有斗鸡的昴日鸡,有伏虎的尾火虎,有牵牛的牛金牛……其中,各个宿神又都神态各异:危月燕单手托月轮飞燕,神态儒雅,若有所思;而翼火蛇剽悍勇猛,手攥长蛇,袒胸露怀,怒目圆睁……
道教显然是套用十二生肖的形式,由此再加以发展完善,便成了二十八宿神。明初叶子奇的《草木子》一书中也有这种说法:“又以十二肖同类之属分阴阳,配为二十八星,禽如虎,则配豹是也。每辰二禽,四正之辰三禽。”
六十甲子太岁
“六十”为十二地支与十地支和十二生肖相结合而衍生出来的数字,因此道教中又有六十甲子太岁之说。六十甲子配以星宿,则为六十星宿神。六十甲子的神像里,表现出生肖动物图形者有十五种,恰好四分之一。其中,动用最多的形式为头饰,例如:丁卯头顶白兔头饰;辛未头顶白羊头饰;癸未头顶黑羊头饰;丁亥头顶猪头饰;己丑头顶黑牛头饰;乙未头顶白羊头饰;丁酉头顶红冠鸡头饰;己亥头顶黑色大耳猪头饰;月午头顶白马头饰;壬寅头顶老虎头饰,且膝下一小虎。此外,戊辰双手握龙,壬辰双手托碧水金龙,以及癸巳手中捏蛇,为一种形式;戊午胸前马头,为一种形式。
此外,道教的香炉、八卦、神殿等当中都有取材于十二生肖的痕迹,只是在此生肖文化已被打上了很浓的道教色彩。为此,我们应该分清楚哪些是道教中的生肖文化,而哪些又是民俗中的生肖文化,不应把两者混为一谈。
延伸阅读
道教“六丁之丁、六甲之甲”说
我们知道,十二地支配属相,有了十二生肖;十二地支配十天干,形成以六十为单元的干支序数系统,派生出六十甲子神。除此之外,古人还构思出另一种组合即道教的六丁六甲神。六丁为丁卯、丁丑、丁亥、丁酉、丁未、丁巳六神将;六甲为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六神将。六丁六甲神将是道教的护法神灵,甲乙丙丁,十干之中,甲居奇数位,属阳;丁居偶数位,属阴。六十甲子中,与甲配合的地支,均为居奇数位而属阳的地支;丁所配合的地支,均为居偶数位而属阴的地支。因此,六丁神被说成是女性神,南宋陆游《老学·笔记》中也说:“抚州紫府观真武殿像,设有六丁六甲神,而六丁皆为女子像。”这些显然是对于生肖文化的超越与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