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

几千年来,在中国的历法上,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犬、亥猪十二只年兽依次轮流当值,子鼠值岁,丑牛接班,寅虎继任,卯兔候补……斗转星移,幕布一年一启一落,生肖动物也一个接一个,“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形成中华民族代代继传、家喻户晓的传统文化。从古到今,凡中华民族子孙,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有一个生肖伴随一生,终生不变。生肖已成为每个人的出生符号、生命符号之一,是每个人的吉祥物,人们赋予十二个生肖不同的象征意义,共同表达美好的祝愿和心灵的祈求。由于十二生肖具有便于数年纪岁的优点和吉祥祝福的寄托,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得以代代相传,相沿成习,虽经历朝各代和各种社会制度,至今仍盛行未变。
干支纪年与生肖纪年

中国传统纪年法干支纪年,源远流长,而干支纪年与生肖纪年的结合,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在,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现在通行公元纪年,我们对于干支纪年也并不会陌生,诸如我们熟悉的“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采用的都是干支纪年的方法。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之中,生肖纪年也是和干支纪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谈生肖文化,就应该了解干支纪年。

中国传统的历法——农历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夏朝就已经完备,所以农历又被称为“夏历”,夏历所采用的就是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相配为序,“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统称,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则被称为“十二地支”。由于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两相配后只有六十组,而其与十二生肖的结合则可以区别同一生肖的不同年份,所以先人们才把三者结合在一起用来纪年。藏历纪年以及中国历史上西夏和元朝两个王朝的纪年都是较为典型的对于生肖纪年的运用。

藏历纪年,鼠、牛、虎、兔等十二生肖不仅依次配合木、火、金、水、土五行,还要同阴阳相结合。其配合之法同十天干有对应关系,即以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己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以上五对,每对中前者为阳,后者为阴。藏历纪年虽然没有明确标示干支,但隐含着干支顺序。藏族地区的生肖纪年非常重要,是寻访班禅转世灵童的方法之一。

历史上的西夏国为羌族的一支党项族所建,从李元昊正式称帝(1038年)算起,存在了近200年。西夏官府和民间都以生肖纪年。据有关资料介绍,夏仁宗乾佑七年(1176年),甘州黑水桥碑的碑体汉文纪年题为“岁次丙申乾事占七年”,藏文纪年则为“阳火猴年”,这明显地反映出西夏的生肖纪年受到藏族纪年方法的影响。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蒙古族以十二生肖纪年,其纪年以虎年为首,顺序为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元代纪年,往往在生肖之后加上“儿”和“年”两个字,如“鼠儿年”、“牛儿年”一类,这在《元史·五行志》中有所体现:“至正元年,淮楚间童谣云:‘富汉莫起楼,穷汉莫起屋,但见羊儿年,便是吴家园。’”

元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民怨沸腾,各地大小不一的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元史》所录这首童谣,预言元王朝将在1355年被推翻。童谣不说乙未年,而直称羊儿年。在北京法源寺,至今仍能寻到镌为“蛇儿年二月十三日”落款的元代圣旨碑。

天干地支与十二生肖相结合以用于纪年,是中国古代历法研究的成果,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贯穿于中国传统生肖文化的一条生命线。

延伸阅读

何谓“六十甲子”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两两相配,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又称六十花甲。其顺序依次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昭明文选
萧统编纂的诗文总集

..